一个企业也好,一个行业也罢,一时的热闹或者寂寞,并不能说明什么,只有走得远、活得久,才是王道。
9月14日,《国家能源局关于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的通知》正式印发,共20个项目入选,总计装机容量134.9万千瓦,包括9个塔式电站,7个槽式电站和4个菲涅尔电站,无碟式项目入围,项目分布在甘肃(9个)、青海(4个)、河北(4个)、内蒙古(2个)、新疆(1个)五地。对菲涅尔技术则未提供样表。
官方文件对此的表述不明导致行业人士对此产生了诸多质疑,上海电气亮源光热工程有限公司CTOJoseBarak就在CSPPLAZA英文网站上发表评论称,部分项目承诺的光电转化效率是不现实的,世界上目前没有一个光热电站的年均效率可以如此之高,即便其DNI在2200~3000kwh/m2/yr之间都难以实现。中阳张家口项目则与美国Skyfuel(天源)公司合作,拟采用该公司的创新型槽式集热器技术。查阅入围项目的系统转换效率会发现,各项目的效率从最低的10.5%到最高的26.76%,差别极大,而20%以上的光电转换效率对光热发电系统(除碟式斯特林系统)而言是极难实现的。以光电转化效率为关键技术指标存疑通知称,各示范项目建设要严格遵守其参加评审时承诺的技术指标要求(具体指标见附表),而附表中的技术指标仅列出了系统转换效率(企业承诺)。国家发改委于9月2日发布的《关于太阳能热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明确,2018年12月31日以前全部投运的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执行1.15元的标杆上网电价。
那么,企业承诺的这一系统转换效率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据了解,申报示范项目时参照的《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要求中的技术方案一表对抛物面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要求填写的为机组光电转化效率(设计点),而对塔式技术要求填写的为机组光电转化效率,未明确是设计点还是年均值。9个塔式电站中,采用熔盐塔技术的项目占7个,水工质塔带储热的项目仅2个。不管哪种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光伏市场同样需要遵守市场规律与规则,否则于人于己都得不偿失。
陈而随之而来的则是下半年需求刹车导致的硅片价格的骤跌,企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光伏应用市场系统成本的快速降低,加快了光伏行业平价上网的步伐,但年内数次通过竞价招标的项目却成为舆论焦点,有专家分析,这是整个光伏行业对国家再次下调补贴的担心所致。来自日前召开的《可再生能源法》研讨会上的公开消息称,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挑战,弃电和补贴问题首当其冲,截至2016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累计达到550亿元,2016年预计将突破600亿元。若现阶段并网、补贴大环境等非正常光伏成本得到根本性改观,光伏产品继续降价的空间仍存在。
根据对绿色证书的定义,国家能源局将会同其他有关部门依托全国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证书登记及交易平台,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经营者(含个人),按照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核发可再生能源电力证书,作为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确认以及所发电量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的属性证明。作为中国最大的多晶硅和硅片生产商保利协鑫和全球光伏组件供货量首屈一指的天合光能也已关闭了部分生产线;6月之前,天合光能就致函其材料供应商,通知停止继续供应材料。
从行业短期反应来看,价格不再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逐级下降,现阶段,光伏行业尚暂难适应。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成为当下光伏圈最刺激神经的一句流行语。价格速降符合预判但也有专家指出,2016年630之后,光伏招标价格速降与之前行业预测基本一致。此外,受到大陆光伏市场波及的台湾地区也无例外。
因此,绿色证书的交易价格,可能还要看其他几种新能源的发展情况,以及发电企业整体的装机规模,前者决定供给,而后者决定需求。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处长支玉强坦言,当前实体经济下行,降电价需求强烈,现在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比较困难。公开资料显示,7、8两个月份的硅片与电池报价快速下跌,硅片2个月跌幅近24%,而上半年的过度抢装无疑成为此次重灾的主要原因。业界资深人士陈文杰介绍说。
据行业观察,自2011年起,国内光伏市场经历了几年高速增长期,市场需求的旺盛以及光伏企业降本速度远高于行业降本速度,确保了组件价格长期稳居4.2元4.5元/瓦的区间。卖一片,赔一块钱,光伏硅片供应商无奈采取急刹车。
《2016中国光伏行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16上半年,中国光伏行业新增装机同比上涨近3倍,上半年光伏组件价格受市场利好影响,下滑趋势得到缓冲,但预计下半年组件价格会逐步回落。2016年上半年,由于进口多晶硅受到限制,国内多晶硅市场多晶硅价格竟暴涨了40%。
这一平衡在今年630之后被打破,究其原因,与我国光伏市场大环境变化不无关系。无独有偶,与之一脉相承的是,在2016年5月份,发改委价格司电价处负责人侯守礼也表示,我国将考虑价格政策衔接、项目建设时期不同等实际因素,初步考虑制定差异化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并伴随产业技术进步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现在正是关键的转折期,也是光伏人的夙愿和目标。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证书可通过证书交易平台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因此,尽管此次研讨会并没有太多的新内容,却传递出来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电价补贴改革恐怕已经是十拿九稳了,且正在渐行渐近。正在酝酿中的政策改革方向来看,光伏发电的价格可能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脱硫电价、定额补贴以及绿色证书交易收入。
630大限后:挣扎与急刹车众所周知,630抢装朝刺激了美、港、沪、深股光伏上市公司业绩大涨,这一度让光伏行业喜不自胜,630后,整体光伏市场疾如旋踵,遭遇滑铁卢以630为节点,组件生产已进入微利时代,系统发电端再创新低也不无可能。
无独有偶,与之一脉相承的是,在2016年5月份,发改委价格司电价处负责人侯守礼也表示,我国将考虑价格政策衔接、项目建设时期不同等实际因素,初步考虑制定差异化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并伴随产业技术进步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不管哪种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光伏市场同样需要遵守市场规律与规则,否则于人于己都得不偿失。
据透露,下一步全国人大将加强对《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推动法律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适时修订完善法案内容。正在酝酿中的政策改革方向来看,光伏发电的价格可能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脱硫电价、定额补贴以及绿色证书交易收入。
因此,绿色证书的交易价格,可能还要看其他几种新能源的发展情况,以及发电企业整体的装机规模,前者决定供给,而后者决定需求。从行业短期反应来看,价格不再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逐级下降,现阶段,光伏行业尚暂难适应。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下调了光伏上网标杆电价。业界资深人士陈文杰介绍说。
中国光伏市场从无到有,2012年2015年经历了市场高速增长的发展期,至今已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巨大的产能与中短期市场空间已不相匹配。当然,这其中不乏企业自身战略的考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市场规律所致,供过于求的市场必然导致产品价格的滑落,不得已的低价竞标也实属无奈。
这是行业固有顽疾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发展的规律所致。《2016中国光伏行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16上半年,中国光伏行业新增装机同比上涨近3倍,上半年光伏组件价格受市场利好影响,下滑趋势得到缓冲,但预计下半年组件价格会逐步回落。
早在2015年年末发布的电力体制改革系列文件中,就已经透露出了这种迹象。理论上2016年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能达到800亿元,但实际征收的数额并没有这么多,主要是自备电厂存量本来就大,在地方推动下规模迅速扩大,现在基本不缴纳政府性基金。
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完善《可再生能源法》,调整相关政策。陈文杰指出,减产成为行业维持生存的必然措施,这也是目前诸多企业的真实现状。市场化渐行渐近此外,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光伏行业的市场化,也是迟早的事。来自日前召开的《可再生能源法》研讨会上的公开消息称,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挑战,弃电和补贴问题首当其冲,截至2016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累计达到550亿元,2016年预计将突破600亿元。
换言之,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已经结束了高速增长的美好时代,而今年630也是中国光伏制造业小阳春的一个结点。现在正是关键的转折期,也是光伏人的夙愿和目标。
这一平衡在今年630之后被打破,究其原因,与我国光伏市场大环境变化不无关系。但是,行业的出路在成本,只有低成本,低到不需要政府补贴了,行业就将迎来发展的新起点。
根据对绿色证书的定义,国家能源局将会同其他有关部门依托全国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证书登记及交易平台,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经营者(含个人),按照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核发可再生能源电力证书,作为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确认以及所发电量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的属性证明。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成为当下光伏圈最刺激神经的一句流行语。